情感之家信息网-两性婚姻挽回情感咨询

  • 常用
  • 百度
  • google
  • 站内搜索

情感文章

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内在焦虑和忏悔情结

详细介绍

龙源期刊网 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内在焦虑和忏 悔情结 作者:任晓楠 徐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 年第 15 期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科研项目“激情岁月的红色叙事——十七年革命历史文学电影改 编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在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不仅被动地接受主流意识 形态的规约,而且积极地融入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精神轨迹中去,体现了创作者与形象 同构的身份焦虑。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异质性和复杂化,除了要归因 于当时的主流政治对知识分子的“长期规训”,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因于作为叙述主体的知识分子 对其身份从属的焦虑和阶级原罪的忏悔情结。 关键词:十七年小说;知识分子形象;焦虑 作者简介:任晓楠 (1971-),女五四知识分子情感问题,辽宁本溪人,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当代小说创作、戏剧影视创作;徐江(1981-),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 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最早兴起于 1920 年代末的“革命文学”。

这个时期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并不是“边缘人”的形象,而是受到五四个性解放精神浸染的现代中国左 翼文学先锋的形象。然而随着无产阶级文艺对个体创作的不断“规训”,到了 1950、1960 年 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但失去了革命精英阶层的地位,反而被塑造成了革命的追随者和 被改造者。在这些被改造者的身上,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承袭于五 四的启蒙理性和个性主义精神,在革命的感召和自觉地改造之后被“合法”的整合进纪律化的革 命精神秩序中去了,知识分子形象渐渐抛弃从五四继承的个性化成分,而步入新的革命意识形 态所设定的精神轨迹中去。从这些被规训、被改造的知识分子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当代知识分 子无法克服的身份的焦虑和深植于内的忏悔情结。 一、知识分子的内在焦虑 自现代以来,一直伴随知识分子的一大困惑就是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 “身份焦虑”始终贯 穿在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中,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仍然没有摆脱。建国后,关于知识分子题 龙源期刊网 材的问题一直是五十年代中期文坛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各种争论和批评声中,主流意识形态逐 渐完善了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规范。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常常是以先锋面目出现的,到 了“十七”年文学中却黯然的退居到边缘地位,同样作为知识分子的创作者们面临着形象认同和 自我身份认同的双重困境。

另外,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也带来了价值体系的重建与阶层身份的 重新建构,创作者们清醒地意识到一个现实,那就是只有把自己转化为工农兵,具有工农兵的 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才能写作,只有把知识分子形象转化为工农兵形象后才能完成对革命历史的 叙述,因此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便随着知识分子本身的身份转换呈现出形象移植的种 种特征。然而,正如李泽厚所说,“在十七年小说中,随着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成熟,其固有的 启蒙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被渐渐去除,当他们成长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后,已经与知识分子的 身份有了本质的不同。”[1]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异质性和复杂化,除 了要归因于当时主流政治对知识分子的“长期规训”,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因于作为叙述者主体的 知识分子对其身份从属的焦虑。 建国后,许多作家在努力迎合新的美学规范,塑造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者的形象时,自觉 向规范靠拢。也有一些作家,尽管主观上意识到不合规范的“危害”,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又会 出于艺术良知而“情不自禁”地去服膺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在这些作品中,人们看到的与其 说是人物的精神困惑,毋宁说它也深刻揭示了作者精神世界的困惑。在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中,孙犁主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将高庆山、春儿、芒种等工农出身的人物作为主要的 人物形象,但是,在小说中最具有人文色彩和情感内蕴的却是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尤其是女 县长李沛钟,成为孙犁笔下一个颇有意味的形象。

李佩钟出身地主家庭,这让她始终怀有阶级 的“原罪感”,在工作中她虚心接受工农干部的批评,遇到机会就要向工農干部表白和忏悔,表 明要和地主家庭决裂的阶级立场。然而我们从小说的叙述中深刻地感受到孙犁自身的精神矛 盾,虽然他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身份特征的指认,并且努力按照规范来塑造李佩钟 的形象,对她的阶级出身带来的局限性做了图解,但从创作者的知识分子立场来说,这个人物 何尝不是他对自身的体认,因此在一些细节描写中,自然流露出他对李佩钟心灵和命运的悲悯 之情。这个孙犁无法遮掩的知识分子形象,虽然被作者努力写成了配角,却实在是《风云初 记》中最受作者关爱的形象。 扬沫在创作《青春之歌》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样的难题。《青春之歌》的主题明显是预设 的,即要告诫知识分子只有跟党走才能有壮丽的青春,只有投身于与工农联盟的革命实践五四知识分子情感问题,壮 丽的青春才能挥射出夺目的光芒。作为一个经过政治话语整合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青春之 歌》中的林道静同她的创作者杨沫一样,都必须经历脱胎换骨的精神改造,完成知识分子到工 农兵的身份转换。《青春之歌》是作者根据当时主流的文艺观对文艺政策所作的艺术阐释,但 是女性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生活的细腻体会使得笔下创作的女性形象具有较为浓郁的 知识分子意识,另外,“自传体”的色彩又为林道静这一形象的女性意识表达提供了可能性,因 此我们可以从林道静缠绵悱恻、柔弱犹疑的心路历程中看到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虽然杨沫在 作品中展现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上的诸多弱点,但她对这些弱点也流露出不由 自主的理解和善待,甚至还表示出一定的认同与理解。尽管这种情绪被作者自觉的压抑和掩饰 着,可还是从革命演义的政治旋律中